专访|紫砂大师蒋艺华——讲述“薪火相传”的匠人传奇

发布时间:2018-5-21

来源:

宜兴紫砂史是一部历代紫砂艺人的创业史,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无数大师穷极一生创造出不朽的紫砂作品,已故的七大老艺人更是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创造了紫砂艺术的巅峰,他们分别是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
七大老艺人工作时的图片(蒋蓉大师作为唯一女性被列入)
直至2008年,紫砂七老中最后一位以自然界瓜果、动植物为题材,表现手法以仿生为主的"花货女王"蒋蓉大师也离开了人世。
蒋蓉大师图片
收藏的纪念蒋蓉大师的艺术品
而我们本次采访就来到了江苏宜兴 “蒋艺华”老师的工作是里,蒋艺华老师是蒋蓉大师的唯一养女,初见蒋艺华老师,她容光焕发,精神矍铄,慈祥里透着端庄,当她拿起母亲曾经的一些照片,眼神中依旧表现出不舍与怀念。
蒋艺华和母亲蒋蓉大师生前合影
我自幼受母亲的严格教育和培养,在母亲身边勤奋朴实地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打下传统工艺的基本功。可以说,是母亲的奉献和教导才成就今天的我,说到这里,蒋老师不禁眼泛泪花。
蒋艺华老师简介
主持人:蒋老师您好,久仰您大名,我们都知道,您和您的母亲蒋蓉老师都是制作花货的国宝级大师,今天很荣幸认识您,关于花货类的作品,您能讲一下,这些艺术品都有哪些种类呢?

蒋艺华:大师不敢当,我们只是简单的手工艺人而已,只是在这个领域干的长了,积累了一点经验。紫砂壶最早在明代被称为“供春壶”传说是一个叫供春的人做的壶,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陶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一棵大银杏树的树瘿(ying三声),也就是仿照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现在的紫砂壶主要分两类:一类叫“光壶”,就是表面比较光滑的,有圆器和方器两种。圆器造型讲究“圆、稳、匀、正”,并要求“柔中寓刚”。方器要求“方中寓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另一类叫“花壶”,以仿生为主,表现自然界动、植物的形态,别具情趣。造型一般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以前的“花壶”大多数用一种颜色,如“供春壶”,陈鸣远的“南瓜壶”等。到了我母亲那个年代就不同了,母亲喜欢用多种颜色的搭配,比如枇杷树那个树干,叶子,枇杷果实均是相应的颜色搭配,粘结度均匀,一切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荷花,牡丹,尽量接近自然的颜色和形状,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惟妙惟肖,中间过程还要不断地进行调试。我想这就是母亲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创造了。

蒋老师展示母亲做的“青蛙荷花壶”
主持人:是啊!听了紫砂壶诞生的历史,真是博大而精深,历代名家大师,包括您用自己的一生去丰富紫砂制作这门艺术,才有了今天这么多优秀璀璨的作品存世。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践行。那么,您当初在创作“花货”类作品遇到了困难时,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蒋艺华:我从事这个紫砂壶专业,首先是家传,就是继承母亲的手艺;其次,我们作为紫砂壶专业的传人,更要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以前可以凭借母亲的知识智慧,现在母亲不在了,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不断调试,用自己的经验,开创新的道路。有时候会走弯路,甚至很多弯路。但是我仍然要感谢这些弯路,让我不断尝试和创新,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母亲不在了,我不能像以前那么轻松,但是贵在坚持。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件事至今仍旧记忆犹新。之前母亲在做“芒果”壶的时候,因为芒果成熟的颜色和枇杷很接近,基本跟枇杷一个颜色,很难和“枇杷壶”分开区别,她老人家调试了很多次才成功搭配出属于芒果的颜色,而现在市场上搞原料的,本身原料车间就不多了,而且制作的也没有以前那么精益求精,大多时候粗制滥造,颜色也没有那么细腻,很多时候都很相似,所以作为一个后人,当我再来做“芒果壶”的时候,发现想达到原来的效果就特别难,经过好多次不同的调试,尝试,最后都调不出来母亲当时调的那个黄色,这之中我想过用一种普通的黄色代替,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最后还是坚持过来了,我想干脆就不用黄色的,换一种颜色,青色,归根结底就是创新,走一条不同于母亲的道路,刚开始客户还是喜欢母亲制作的颜色,回过头我再继续调试,不断尝试,最终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虽然自己觉得离母亲还是差一点点,但是已经很接近了,我想这就是对艺术的执着。也就是说,用坚持和创新去克服难关。

主持人:恩,是啊!只有自己不断地努力和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创作出让人记忆深刻的艺术品,这也是您的母亲留给您最宝贵的财富!那么蒋老师,您可以具体说说蒋蓉大师言传身教的事迹以及给您带来的影响吗?

蒋艺华:我1981年走进宜兴紫砂厂以后,就一直从事紫砂壶制作专业,开始跟随师父高丽君及小师父丁洪顺、季益顺学习紫砂基本成型技术。
1984年,我顺利考进研究所跟母亲学习,并接受诸多名师指点。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很多影响,让我感觉很荣幸。这时候母亲对于壶的制作要求很高。有的时候我感觉很好,但是在母亲看来,技术还不够熟练,还要继续做。既要快,又要好。因为当时成型车间半成品都要到验坯师傅那里去检验。所以就需要精益求精。从那时候就是说技术都不断练出来了。这一切都要感谢母亲的言传身教。记得母亲教我创作一个蛤蟆水盂,一段树桩,所用的是以前文房四宝磨墨加滴水的水盂,平时我特别怕蛤蟆,但是母亲觉得想制作成功,一定要观察,让我亲自去抓它,我忍着头皮抓了一只,结果母亲说太胖了,不漂亮,后来又抓了一只蛤蟆,这只蛤蟆母亲觉得挺漂亮的,结果后来,养蛤蟆的时候,蛤蟆不吃东西,喂什么都不吃,苍蝇都不吃,我们又找到一种掉包虫,据说是青蛙特别爱吃的,吊包虫缠在有丝的树上,我们剪掉丝,带回家结果它还是不吃,后来一天晚上,我们从厂子回来,看到了“土狗”(宜兴俗称,一种虫子,有翅膀,飞在灯光下面),我说这个也许蛤蟆能吃,果不其然,这次拿回家,蛤蟆眼睛都瞪大了,一瞬间就把“土狗”吃了。在这之后我们终于把蛤蟆水盂做成了,后来干脆直接把“土狗”这种昆虫做到了蛤蟆壶上,最后我终于理解了创新真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母亲工作的时候,一丝不苟,给她送饭的时候,她仍然执着于艺术创作,直到饭菜凉了,都不记得吃饭。所以说母亲的坚持也影响到了我的一生。
蒋老师“青蛙荷花壶
主持人:听了这个故事,我也受益匪浅,正是您的母亲对您细心地教诲和指导,引导您去创新,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多优秀的作品,艺术确实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啊!那么蒋老师,在您与紫砂壶相伴的这些年中,您对“花货”类的制作又有什么新的领悟吗?
蒋艺华:现在说到“花壶”里面,我作为母亲的传人,压力也很大,好像有一个模板,一个标杆,很难跨越,说到领悟的话,首先,我觉得我们要不断创新,因为我一直在想,我不一定要一直做花壶,也可以做点其他形式的紫砂壶甚至紫砂艺术品,但是也有老师傅跟我说,如果做不好自己的,还是要把母亲的“花壶”继承下去,后来我想,要创新一个新品种,真的很难,因为从图纸上画,很好看,但是做在实际中,立体的却又不好看。但是我想我会坚持,既继承母亲的技艺,又做到推陈出新。
蒋老师紫砂壶展厅一角
主持人:好的,蒋老师。我们也祝福您能创作出更多的,更有价值的“花货”类作品。另外近两年,紫砂艺术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您认为推动紫砂艺术繁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蒋艺华:我觉得艺术的繁荣,首先要感谢国家、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而且自由的创作环境,其次我觉得,经过几百年的传承,紫砂壶传承了太多的美和文化,这些价值在今天通过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与其说大家喜欢紫砂壶,不如说大家喜欢的是紫砂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捧它的原因。
蒋老师紫砂壶展厅一角
主持人:紫砂壶作为艺术品,更多的承载着我们民族和我们中华的文化!其实提到紫砂文化就不能不提到茶文化,您认为紫砂文化与茶文化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蒋艺华:紫砂壶从问世到现在,一直作为茶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可以说,紫砂艺人对紫砂壶的创作和参与,促进了茶文化和文学的交流,提高了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而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则,然其文化内涵为养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过程中,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促进了大批茶客去收藏,去使用紫砂壶,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蒋老师一家
主持人:是啊,这二者都是我们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蒋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国家级酒店教育网所属茶文化教育子网的专访,您作为蒋蓉大师的唯一传人,在紫砂壶艺术上的匠心追求 ,也推进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楷模。祝愿您在以后的创作道路上,给世人带来更多精美的作品。也祝愿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蒋艺华:谢谢,也祝国家级酒店教育网越办越好!
蒋老师和主持人合影
“莲蓬壶”欣赏
光壶“慈姑花壶”欣赏
“岁寒三友”欣赏
“银杏壶”欣赏
宜兴紫砂工艺厂

公司大事

More